《福建日报》武夷学院:五大升级,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26浏览次数:233

 

武夷学院“转变方式 科学发展”专题之四
武夷学院:五大升级,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升级师资结构  推动师资背景对接品牌学科
“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要符合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本、强校之源。”近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武夷学院院长杨江帆教授接受专访时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构建社会欢迎、用人单位欢迎、学生欢迎“三欢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近年来,武夷学院围绕闽北经济结构和布局的重大调整,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对接经济转型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引进了一批专门人才,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武夷学院拥有茶与生物系、商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旅游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动漫学院、现代信息服务学院及艺术系等10个院系,现已建成了集“旅游、茶、文化创意”、“生物、化工、环境”、“商贸、金融、物流”、“机械电子信息”和“教师教育”于一体的五大学科专业群,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
杨江帆教授指出:“注重学科间师资力量的合理化搭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术潜能,便于学科间的融合交叉、渗透与发展,推进学科特色的形成。”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夷学院已引进相关学科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100余人,硕士博士 200余名。现拥有610多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475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33%,硕博士占55%,初步形成了对接品牌特色学科的雄厚师资力量。
茶与生物系已建成由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福建省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茶叶经济学科创始人、博士生导师杨江帆教授领军,其他7名教授、10名副教授和2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38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本科专业获评省级特色专业。
商学院先后完成40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教材和译著近30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0余篇;旅游与管理系形成了以福建省教学名师周作明教授领军的团队,打造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新建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省级旅游实训基地各1个;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建成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各1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6人、硕博士55人,发表的400多篇论文中,有40余篇收录SCI、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培养的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全省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先后获得全国二等奖和全省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升级发展方式  五大工程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高校跃升发展的核心在师资,师资建设的关键在高层次人才。”杨江帆院长说,武夷学院从制定跨越式发展战略起,就致力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促成高层次人才成长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
近年来,武夷学院相继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填补学校在人才规模化建设上的制度缺失,推出五大人才工程——
“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学校制定 “2231” 人才建设计划,即三年内,引进或择优录用200名硕、博士学位研究生,择优遴选2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30名教师晋升正教授,重点培养100名教学科研青年骨干。
“博士工程”。对外运用省市优惠政策,给引进博士提供免费公寓房,发放住房补助费1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对内择优选派一批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引进茶学等专业博士5名, 30余位校内教师成为博士工程的受益对象。
“教授工程”。加快学科领军人物培养,目前已择优遴选出30位具有潜质的副教授作为晋升教授的重点对象培养。学校提供访学进修、休全薪学术假等倾斜政策,创造条件促其晋升教授。
“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精心配置各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形成比、赶、超的学术氛围。目前,学校树立了2位模范教师,5位青年拔尖人才,以及一大批教坛新秀。
“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根据实际,对拥有技术经验和技术职称的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点,抽调具备技术职称的教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鼓励缺乏技术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面向社会柔性引进一批实践性教学人才。同时,与两位应用生物和文化创意营销方面的台湾专家达成引进意向,还派出3名教师赴台湾研修。
升级服务水准  营造师资人才作为氛围
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杨江帆院长说:“武夷学院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营造了师资人才作为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第一资源,切实用好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至关重要。”杨江帆院长说,学校成立由高层次人才担当要职的武夷学院改革发展委员会和武夷学院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重要事项的讨论,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发展出谋献策。
尊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人才团队建设。相继出台《武夷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武夷学院科研团队建设方案》,明确了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支持学缘相近的老中青教师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提倡和鼓励学科间交叉与融合,以此创设新学科和拓宽科研方向。
筹集资金为高层次人才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教辅设施。在旅游与管理系和环境与建筑工程系分别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今年已投入1000万元建设茶种质资源圃和旅游虚拟实景等实验室。在建的硬件设施还有工程实训中心、经贸实训中心、科技大楼、逸夫图书馆、艺术教学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茶学中心等十大工程。
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高位嫁接省内外科研机构,努力创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培育科研团队。拓展科研合作平台,坚持每年举办多个如“全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学术研讨会”、“朱子文化高峰论坛” 的高规格学术会议。注重调动广大教师人才重视科研参与科研的热情,逐渐形成“联合攻关+个人创造”的科研新局面。
此外,改革人事制度,推行津贴改革,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同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如提供便捷查阅文件;财务报销专柜;图书阅览专室;文献查阅优质服务;志愿者服务、协办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手续等优质高效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舒心工作环境。
关心高层次人才的生活问题,学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高层次引进人才座谈会。杨江帆院长挂帅成立教师公寓办证工作领导小组,妥善解决引进教师住房遗留问题;与南平市第二医院合作共建医疗门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等,为高层次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留住了人才。
升级内涵建设  推动出名师出大师
杨江帆院长介绍说,武夷学院在实施特色建校、特色兴校战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老、中、青三代师资队伍中都涌现出一批学术成就卓越、影响力深远的学术名师,构建起学科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老教师代表人物——
董四代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政司项目评审专家,武夷学院产业文化研究所所长。重点研究社会主义与中国结合的过程,并出版了《跨越卡夫丁峡谷》、《毛泽东和他的时代》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刊载于核心期刊或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厅以上论文奖多项,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承担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课题《传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立项,实现了学校教育部课题零的突破。
马森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理生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武夷岩茶中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及作用研究”、“武夷岩茶药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厅课题,其中“武夷岩茶中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及作用研究”与武夷山永生茶厂合作,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活性物质,发表学术论文48篇。
中青年教师代表人物——
杨江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茶文化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刊物《茶叶科学》编委。长期从事茶叶经济研究,并率先开辟茶叶经济学科方向,将茶叶从传统的栽培、加工向产业、市场拓宽,培养茶叶技术与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中国茶产业的产业化与效益水平。撰写《茶叶经济管理学》等茶文化经济系列专著12部,被众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用书,发表茶学论文70多篇。在武夷学院创办茶与应用生物系,开辟茶业经济文化、茶业策划与创意、茶业市场与营销等新的专业方向。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发改委,以及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办、省教育厅等各类课题17项,获国家专利1项、专利授权3项。曾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有2项社科成果被省经济研究中心确定为可供省领导决策参考的研究成果。先后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优秀奖,福建省教育厅著作类优秀成果奖1项,省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项,省农业经济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担任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保护专家组组长,全省35个县(市、区)获得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福州三坊七巷茶文化艺术园”等项目被省领导批示列为省重点项目。多次应邀在中国外交部、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财富年会暨中小企业成长论坛、北京大学等论坛作主旨讲演,接受大型电视纪录片《闽商》、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专题采访。多次赴台湾开展茶文化创意的讲学与学术交流。开展“铁观音西部行”、“铁观音探源”、“茉莉茶•两岸情”、“北大茶文化之旅”、“世界茶艺佳丽大赛”等大型茶文化活动,创办《国际茶事》、《海西茶话》等杂志。为我国茶事业飞跃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近期又获评“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奖”。
赵升云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教师,长期从事竹木废弃资源的绿色化利用和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主持并参与省教育厅和科技厅项目,发表论文8篇。2007年,主持完成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度南平市科技进步奖,并在“6.18”上成功对接。由他负责主持的“环保型竹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获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优秀产学研项目奖”。
青年教师代表人物——
路善全副教授,南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传播(媒介)生态研究。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课题6项,其中“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媒介生态建设战略研究”实现武夷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零的突破。
    郑细鸣副教授,博士,环境与建筑工程系副主任,第四届南平市“十大杰出青年”。他率先实行理论教学量化管理和实践教学量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 项,主持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5项,发表论文21篇,其中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4篇。
升级教师素质  促进教学科研均衡发展
“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是教师的本业,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大能力。”杨江帆院长说,武夷学院坚持把教学、科研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核心要素,下苦功夫狠抓落实,推动教师素质上水平。
近年来,武夷学院围绕本科教学评估和学位评估开展以评促建,狠抓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教学条件及利用等。各院系还配备教学秘书和教学督导,健全了教学学术组织建设,加快教学活动出成果。
去年推荐参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5批次30余个项目中收获了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省级教学名师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外贸英语函电》和《语篇的解构》更荣获当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精品课程二等奖、三等奖。今年上半年,学校推荐的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获评省级特色专业,旅游规划学等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双证书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评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武夷学院设置教学贡献奖、教坛新秀奖、教学质量奖,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引导教师队伍重视教学质量建设。近年来,“版画教学与闽北新农村文化建设”等一批教学成果陆续获奖。同时,设置科研贡献奖,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近年来,武夷学院教师负责开发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媒介生态建设战略研究”、“传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四个科研项目入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项目立项或国家项目评审。
去年,学校6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立项。“福州三坊七巷茶文化园建设”、“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项目经省政府领导批示,列入福建省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绿色食品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获省科技二等奖;“武夷岩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5个服务海西项目被省财政厅、教育厅立项,其中“武夷岩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项目获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今年,在武夷山茶与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成果专场对接会上,武夷学院7位教师推介了项目成果,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信用菌加工边角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和“乌龙茶深加工项目”与企业成功对接。在南平市科技成果交易会上,该校教师研发的“乌龙茶菜食品加工技术” 和“节能型茶叶自动烘干机”成功与企业签约。在即将到来的6.18投洽会上,武夷学院也会进一步推出最新科研项目。
杨江帆院长表示,今后,武夷学院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围绕地方及企业的需求,贴近产业市场和技术升级,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应用型学科群和科研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力争在生物工程、茶产业、创意产业等方面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研成果;在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在企业发展规划、产品营销战略、企业文化方面为企业服务。